您的位置: 首页 > 农技协 > 协会动态

【科技小院】吉林通榆谷物科技小院——看科技小院神操作 把盐碱地种成黄金田

创建时间:2025-10-17
分享到:

秋日的通榆谷物科技小院,已然被漫山遍野的金黄玉米浪紧紧拥裹。烈日阳光下,科技小院的师生正提着测产工具穿梭其间。电子秤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与田间此起彼伏的报数声,汇成一曲科技赋能的丰收协奏曲。

吉林通榆谷物科技小院师生在田间测产

“第三组样本68穗、1个空秆,鲜重21.95千克!”话音刚落,田埂上的记录板就被笔尖划得沙沙响。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冯国忠老师数着穗行数算起账来:“按这个单株表现看,今年亩产可能会比往年还高,比起通榆老乡们的常规种植,咱们能多收两到三成!”

2025年科技小院与大成家庭农场共同建立了土壤培肥与玉米密植肥水精准调控技术百亩示范区,经国内相关专家现场测产,示范区玉米籽粒产量实现亩产超吨。

田间的玉米长势

曾经的通榆大地藏着难言之隐——春风卷着表土跑,夏天旱得玉米叶打卷,轻盐碱的土地特性也偷偷使绊子,水肥管理和种植技术相对落后,玉米产量始终不能让人满意。乡亲们蹲在地头掰着玉米穗直叹气:“薄田埂上长不出金疙瘩,土瘦、水缺、技术跟不上,这地咋能打粮?” 

吉林通榆谷物科技小院

转机出现在2016年,吉林农业大学联合吉林省科协、吉林省农技协、中国农业大学、通榆县农业农村局、通榆县科协等单位共建吉林通榆谷物科技小院。小院首席专家高强教授带领团队针对通榆的实际情况,综合应用了一整套破局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让土地营养均衡,水肥一体化技术给玉米“吃小灶”,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给土地盖棉被,合理增密构建高产群体,连盐碱地都被生理酸性肥料调得温顺起来……12项先进的种植技术,让通榆的玉米地从“靠天收”变成“靠技赢”,逐步构建起了“大学+政府+涉农企业+种植大户+农户”的五位一体模式,让通榆广阔的田野田间到处都沾着新学问。

高强教授带领师生脱粒称重、测定水分

蹲在玉米地里记数据,张传博的笔记本上还夹着去年测产时的玉米叶标本。这位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总把“土味”当勋章,“论文里的曲线图能算产量,但亲手把盐碱地改肥的成就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我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助力通榆增产增收,也实现了我的个人价值。”

刚刚采收的玉米

像张传博这样播撒“技术种子”的故事,恰似秋风下的玉米田沙沙作响、连绵不绝。为了让先进技术深深扎根于此,小院持续开展面向普通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培训。如今,大成家庭农场的王天禹已从学员成长为吉林省高级农艺师。他感慨道:“在吉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手把手指导下,我踏上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之路,每一次产量跃升、每一笔增收进账,都凝聚着科技的力量。

玉米籽粒饱满 迎来丰收好光景

夕阳为金黄的玉米田镀上金边,科技小院的师生们仍在田间忙碌,他们的身影与饱满的玉米穗交织成动人的剪影。这片曾经贫瘠的风沙土地,如今正以丰收的成果诉说着科技的神奇力量。科技与土地的深情相拥,正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那翻涌的金黄玉米浪,终将汇聚成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幸福的澎湃浪潮。

(来源:吉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公众号)

2025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