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农技协 > 协会动态

内蒙古农村牧区专业技术协会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

创建时间:2025-07-14
分享到:

曲周县科技小院指导教师牛新胜(左三)给科技小院研究生讲解小麦春季管理技术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科技创新是核心和动力之源。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离不开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科技小院模式,是我国现阶段农业技术服务模式的重大创新。

一、农业技术服务的新问题

改革开放前,县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几乎是唯一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主要职能是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其推广服务的对象是集体经济组织,包括人民公社和生产队。

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从集体种地、养畜等,变成农民一家一户的各自种地、养畜。有些农民有种地和养畜的经验,但也有很多农户不会种地,也不会养畜。这些缺乏基础性种养技术的农民,只能向当地会种地的、会养畜的农民和“土专家”请教。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应运而生。这样的农技协,是农民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的,协会内部自我提供技术服务,适应了当时的技术需要,填补了当时的农业技术服务空白。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加快,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一是广大农民的技术需求,从解决不会种、不会养等基础性问题,变为种得好、养得好问题。从需要传统农业技术,到需要现代农业技术,当地的农民种养能手和“土专家”,已经不能够满足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二是新的技术服务渠道不断产生。例如卖种子、卖化肥、卖农药的农资公司,都通过不同方式,告诉农民怎样使用相应的技术。各地农科院所和农业高校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服务作用。各种专业化作业服务公司也不断出现,包括土地托管、耕作服务、无人机植保、跨区收割等,他们代替农民进行作业,直接解决了农民的相关技术需求。三是规模化农业公司涌现。尤其是在畜禽等畜牧业生产领域,这些公司设有自己的技术研发部门,并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向农民提供全套技术服务,包括种苗、饲料、饲养技术、动物防疫等。

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在农业技术服务方面,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多种方式并存的局面,包括国家和省市县农技推广中心、涉农企业、合作社、协会、科技特派员、农业高校和农科院所等。各种不同方式的农业技术服务模式,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过,由于种种外部的限制因素和各种模式本身的制约影响,我国的农业科技服务,仍然存在着比较普遍和明显的不够用、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

二、科技小院模式的重大创新

科技小院,是一种将高校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很好地融合为一体的有效模式,是一项重大创新。这种模式,在显著地提高农业人才培养水平的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农业技术服务不够用、不及时和不全面的问题。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团队在河北省曲周县创建出科技小院模式。一直到2017年,科技小院这种创新模式,还只是限于中国农业大学,并没有在全国其他高校中得到推广采用。

鉴于此,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领导下的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中国农技协),自2018年7月换届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起,在全国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先成立联盟,后发展成员)。并于2019年年初开始,在四川、福建、广西、江西等4个省份开始进行试点,依托当地的农业高校创建并授牌了24个科技小院,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和效果,使科技小院模式走出中国农业大学、走向全国。

科技小院的本质特征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长住生产一线,研究解决当地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生产一线,是村里、基地、园区等,而不是在县乡城镇中,也不是在实验站中。科技小院的起源,就是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发现曲周实验站进行了各种技术试验等,但周边农民地里的庄稼依然是用传统的方式种植,长势和产量与实验站比较,差距很大。为了帮助农民改变生产方式,老师就带着几名研究生,住进了距离实验站20多公里的白寨村中的一个小院(科技小院也由此得名)。老师指导下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解决了“不够用”问题。

长住,贯穿每年从种到收的生产全过程。研究生长住生产一线,是科技小院的核心特征。中国农技协在推广科技小院并授牌的过程中,把是否有研究生长住生产一线作为核心条件和决定性指标。长住,就解决了“不及时”的问题。

研究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就是所在村或者生产基地中的实际问题,包括农民和生产组织已经发现的问题,也包括生产者尚未发现但老师和学生发现的很多问题。研究生们住在村里,他们的首要目标,是解决当地的实际生产问题,而不是完成导师承担的上级部门课题。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往往涉及各个方面,需要各种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如果某个实际问题超出了科技小院学生和他们的导师的知识领域,他们可以请所在高校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给予指导和帮助。这就解决了“不全面”的问题。

在这个本质特征的基础上,中国农技协推动建立的科技小院,也有两点不同:第一,中国农技协推动建立科技小院,是有组织的行为,是通过各省的科协和农业院校出面动员组织发动,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包括经费支持以及协调地方政府和依托单位等;而中国农业大学原来建立的科技小院,是教授团队自发组织建设的,学校或地方政府部门并没有直接参与发动,也没有明确的经费支持。第二,中国农技协推动建立的科技小院,明确提出聚焦县域的主要农业产业,明确提出小院设在依托单位,但服务对象除依托单位之外,更要辐射覆盖到整个县域,要为整个县域乃至更广阔的区域,提供发展“一县一品”或“一县几品”所需要的科技服务。

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在这两个方面的不同,实际上是对原有科技小院模式在组织力量方面的推动强化和服务目标方面的拓展提升,有利于科技小院的潜力和作用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挥。也可以说,中国农技协推动建立的科技小院模式,是科技小院的2.0版。由于一开始就目标定位准确,这为科技小院后续潜力的发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推广科技小院建设,采取的工作方式是“科协领导、高校实施、老师指导、学生长住、多方支持”。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科协领导。主要是组织和协调所在省的农业院校,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并统筹适当的经费支持。

高校实施。主要是鼓励老师们参与到科技小院中去,并且为他们配备专业硕士的招生指标等。

老师指导。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没有导师的积极性,就没有学生的积极性。老师有热情,有水平,才能保证研究生能够长住到农业生产一线去,并提供有力指导。

学生长住。这是科技小院模式区别于所有其他农业技术服务模式的核心特征。没有长住,就不是真正的科技小院。因为,只有长住,才能够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专业硕士研究生,是科技小院的主力军,也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只有他们,才能够做到长住。科技小院中的三年制专业硕士研究生,通常在入学后的半年内在校内学习,修习课程学分,然后到基层一线长住两年,最后半年回校答辩毕业。北方地区作物生长期短,科技小院中的学生,每年在生产一线住5个月左右;南方地区作物生长期长,科技小院中的学生,每年可以在生产一线住10个月以上。学生长住期间,每天写日志,这既是记录生活工作,也便于及时与导师交流各种情况。

多方支持。首先是生产一线依托单位的支持。依托单位包括村委会、协会、合作社、基地、园区等。依托单位提供学生的基本吃住条件,同时,也是生产问题的主要提出者。通过依托单位的基地,科技小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把技术推广到区域内其他生产者和广大农民。县乡政府主要领导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也很重要,尤其当科技小院师生已经在依托单位取得了技术成果,需要在县域内推广时,地方政府在组织推广和培训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最早成立的河北省曲周县白寨科技小院在小麦高产方面的技术,后来成立的福建平和蜜柚科技小院在蜜柚节肥方面的技术,在农民的土地上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试验效果后,都获得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全县全面推广。

中国农技协在4个试点省份取得经验后,就按照这样的工作方式,一个省一个省地去做工作。通过与省科协一起开座谈会,一起到当地农业高校开宣讲会,一起讨论审定拟建的科技小院,并在正式运行后进行授牌,至2022年年底,先后在24个省份推动建立并授牌了392个科技小院。这些科技小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和成效,其中有一些为当地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肯定,也得到了国家级媒体的报道。设立在脱贫攻坚最艰巨的地区之一大凉山上布拖县的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福建平和蜜柚科技小院等,就是典型代表。这也表明,科技小院模式具有普遍的可推广性,不仅可以在中国农业大学取得成功,也可以在其他高校取得成功。

中国农技协在没有国家投入的情况下,到各省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取得显著进展,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科技小院的模式,体现出了高度的“合作共赢”原则。具体说就是,中国农技协通过上述的工作方式,搭建了一个科协、高校、地方政府、依托单位合作的平台;而参与这个合作平台的每一方所要干的事,都是在自己的本职工作范围之内,而不是仅仅当志愿者。这个合作平台,能够让他们在作贡献的同时,也获得有利的条件,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好,真正实现了“共赢”。

科技小院模式的“共赢”特征极为重要。这是其强大的潜力和生命力所在。有了“共赢”的属性,对内,使得科技小院具有自身的可持续性,在老生毕业之后,会有新生积极地接续下去;对外,则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

中国农技协成立了科技小院联盟之后,在各个省推广科技小院模式,不断取得进展,并在2020年年底,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家有关部门上报了科技小院的推广情况和显著成效,引起了科学技术部、农业农村部、教育部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提出“推广科技小院等培养模式”,这引起了更多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2022年,教育部牵头,协调农业农村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拟定和发布了《关于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通知》。教育部专门发文推广一种具体的模式,也是首开先河。

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模式因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获得了教育部颁布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回信,赞扬了科技小院同学们的“自找苦吃”精神,勉励同学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2024年和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先后要求“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和“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和中央一号文件对科技小院模式的高度肯定,极大地鼓舞了科技小院模式在全国的推广。截至2025年4月,中国农技协在全国推动建立和授牌的科技小院已达1567个,覆盖了全国31个省份。

三、科技小院发展需固本开源

在各个方面合力推动下,科技小院模式已经从中国农业大学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现在的燎原之势;从一枝独秀,发展到现在的百花齐放。

科技小院在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实现3个“全覆盖”:农业硕士培养单位全覆盖、主要农产品全覆盖、主要农业县域全覆盖。

农业硕士培养单位全覆盖。国家批准的农业硕士培养单位共有154个,现在有122个已经开展了科技小院建设。由于科技小院发挥作用的关键是专业硕士研究生长住生产一线,因此,这些培养单位的全覆盖,非常关键。在实现了培养单位全覆盖之后,还要争取培养单位导师的全覆盖。

主要农产品全覆盖。农业农村部建立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包含了50种主要农产品,其中有33种作物产品、11种畜产品、6种水产品。科技小院应该覆盖所有这50种产品,并且可以更加细化一些。

主要农业县域全覆盖。我国现有县级区划数2843个,其中有农业生产的县区(简称农业县域)约2000个。如果每个农业县域针对主要农产品,建立1~5个科技小院,全国就需要建立2000∽10000个科技小院。如果多个临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有共性,那么一个县的科技小院可以负责多个县的农作物生产技术服务,实际需要的科技小院数量就会少一些。

实现了以上3个全覆盖,科技小院就可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由一个个散点联结成一个独立独特的科技小院系统,就可以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高层次农业应用人才培养和先进农业技术服务的国家体系。为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加强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固本,二是开源。

在固本方面,就是在科技小院数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守住“研究生长住生产一线,研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这一本质特征,不能搞“挂牌工程”,即挂了科技小院的牌子,但是却没有研究生长期入住。没有长期入住,就是没有提供从种到收的全过程生产技术服务。

在开源方面,就是国家财政部门设立经常性财政专项,对于经审定符合要求标准的科技小院,给予经常性的支持。这将极大地提升科技小院的工作条件,让科技小院发挥出更大更好效果。

做好固本与开源,科技小院系统就可以真正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高层次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先进农业技术服务的国家体系,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柯炳生(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第五届理事长)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公众号)

2025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