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征程中,基层科普资源分布不均、传统科普形式吸引力不足等问题长期存在。静海区科协立足区域实际,自2021年起将科普大篷车作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充分发挥其“流动科技馆”的独特优势,通过创新运营模式、打造特色活动、完善管理机制,构建起“流动式、精准化”科普服务体系,让优质科普资源跨越地域限制,直达乡村、社区、校园、企业,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注入强劲动力。
一、创新运营模式,筑牢服务根基
一是社会化托管,专业化运营。引入具备专业资质与丰富经验的第三方机构负责科普大篷车巡展工作。通过签订委托协议,明确划分车辆使用、日常维护、场地布展、活动执行等全流程各环节的责任,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体系,确保大篷车以最佳状态投入科普服务,实现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双提升。
二是精准规划路线,靶向覆盖需求。深入调研全区村(社区)、学校的科普需求,按照每年覆盖村(社区)和学校各20%的比例,精心规划巡展路线与时间安排。与教育部门紧密协作,共同确定校园巡展的具体场次与时间节点,确保科普服务精准对接基层群众与师生需求,实现科普资源的高效投放。
三是保障经费投入,确保长效运行。将科普大篷车运行相关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为车辆燃油、设备维护等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严格执行协议规定的经费使用标准,建立规范的经费审批与监管流程,为科普大篷车常态化开展服务保驾护航。
二、打造特色品牌,激发科普活力
一是“科普伴成长”点亮青少年科学梦。以科普大篷车为移动科普课堂,将前沿科技成果与趣味科普展品带到青少年身边。组织机器人舞蹈表演、科普展品实操体验等互动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联合气象、科技、农业等领域专家组建科普讲师团,开设科普课程,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解、有趣的科学实验,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热情。四年来,“科普伴成长”活动走进全区中小学开展活动100余场,惠及学生超过2万人次,成为助力“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科普力量。
二是“美丽乡村行”传播科学新风尚。依托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科普大篷车开进乡村集市、田间地头,打造乡村科普新阵地。科技志愿者引导村民体验科普设备,让大家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科技带来的便捷与乐趣;以“赶大集”为契机,通过现场宣讲、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普及农业新技术、防灾减灾知识、健康养生常识等实用内容;结合各类科普主题,利用大篷车外放设备播放“小科播报”音频节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科学思想,破除迷信观念。四年间,“美丽乡村行”活动走遍全区280多个村街,成为乡村振兴中一道亮丽的科普风景线。
三是“双车联动”融合科普与文化资源。联合区图书馆创新推出“科普大篷车+流动图书车”双车进基层活动,将科技知识与文化经典有机融合,打包送到农村、社区、企业和学校。活动现场,群众既能参观科普展品、学习科学知识,又能借阅图书、得到文化滋养,实现科技志愿服务与文化志愿服务的同频共振。积极联动武清、西青等区开展科普大篷车联合行动,通过科普教具讲解、互动体验、交流提问等环节,为青少年搭建跨区域科普学习平台。
三、完善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
一是全流程规范管理。对科普大篷车巡展活动进行全流程把控,在活动策划阶段,充分把握需求,科学制定计划;执行过程中,结合时下热点和群众需求,确保活动质量;活动结束后,及时收集参与者反馈意见,总结经验教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是精准化服务升级。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群体特点定制差异化科普内容。针对农村地区,重点普及农业种植养殖新技术等实用知识;在社区,围绕生活安全、节能环保、卫生健康等居民关注热点开展科普;面向学校,通过科学实验等趣味性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有效提升科普服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是立体化宣传推广。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宣传矩阵。线上依托“科普静海”微信公众号,每日推送政策解读、知识科普、科学辟谣等内容,及时发布大篷车活动信息;线下通过大篷车广播、活动现场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营造全社会关注科普、参与科普的浓厚氛围。
静海区科协以科普大篷车为纽带,积极探索创新,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科普服务网络。四年来,科普大篷车巡展活动累计覆盖全区280多个村街、70余所学校,总行程超过1.4万公里,服务群众超过8万人次。凭借出色的工作成效,2024年静海区科协科技志愿服务队成功入选天津市“优秀志愿服务团队”,“科普大篷车美丽乡村行”等项目成为区域科普工作的闪亮名片。通过科普大篷车的持续服务,有效缩小了城乡科普资源差距,显著提升了群众的科学素质,为新时代基层科普工作注入了新活力、开辟了新路径。
(来源: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
2025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