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爱妈妈】钱春荣:用所学的专长造福农民

创建时间:2022-12-20
分享到:

“玉米站长”钱春荣出生在东北农村,生长在黑土地上,大学毕业后弃教从农,投身玉米科学研究;她带领团队创造了一年内完成1440个田间试验小区的纪录,被栽培界同行称为“神话”;先后参加和主持了科技部973计划项目课题、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课题;她倡导秸秆再利用,用科学的方法保护生态环境;她鼓励并带领农民探索科学种植的道路,让千千万万个农村家庭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钱春荣  

从零做起,投身玉米高产高效栽培 

理论与技术研究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深知农民对致富的渴望,深知科技对农民致富的重要。” 这是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呼为“玉米站长”的钱春荣常说的一句话。

钱春荣现任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哈尔滨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副所长。她自小生长在黑土地,对农业生产有种天然的热爱。从东北农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前身)毕业后,原本在一所中学任教,但她没有就此放弃科研梦想。2003年,她辞去教师工作,重返校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2006年,钱春荣硕士毕业后来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由于工作需要,领导希望她放弃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水稻,组建一支玉米研究攻关团队,开展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钱春荣没有丝毫犹豫就欣然答应。不会种,她就跟在玉米专家身后,从播种学起;没经验,她就带着新招的研究生,从基础摸索。为了及时准确获取玉米的生长信息,她和团队成员每到生长季都驻守在田里,进行大量调查。

众所周知,一项科研技术从立项到研究,再到实践应用,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数万条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和一次次面对失败又勇敢地走下去的决心才能完成的。对于这些,钱春荣说:“我有一个信念,我是农民的女儿,我要用我所学的专长去造福农民,回馈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的个人信念,也是我整个研究团队的信念,把信念刻在心里、融于血里,无惧失败,这也是我们科技工作者能够攻坚克难的根本。”

▲钱春荣在田间调查玉米花期 

玉米从种植到收获要经历7个月的时间,从每年的4月到10月,钱春荣和她的团队都会在玉米地里调查花期、记录形状、提取研究样本。到了夏天,下田时钱春荣穿着迷彩服,顶着骄阳穿梭在玉米地,调查花期、记录性状。炎炎烈日下,一上午四五瓶矿泉水进肚居然一次厕所也不用去,全随汗液蒸发了。从4月到10月,一整个玉米生长季,钱春荣和团队成员几乎无休,许多人的皮肤都被晒脱了皮。

但是即使这样,她和团队成员却没有一个人抱怨,更没有人想要离开,他们像一个大家庭,一起面对问题,一起解决问题,彼此相互鼓励。每当看到玉米成熟的时候,特别是产量在逐年提高,大家就把一切的辛苦都抛诸脑后,只留下了丰收带来的喜悦。

辛勤的付出换来了很多的收获。钱春荣带领团队创造了一年内完成1440个田间试验小区的纪录,被栽培界同行称为“神话”,并先后参加和主持了科技部973计划项目课题、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课题。此外,她和团队成员率先开展的玉米全程机械化耕作栽培技术、玉米密植高产水热高效利用技术先后获得2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技术成果在黑龙江全省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累计为农民增收60亿元。

科研成果服务农民增收致富, 

造福地方产业发展 

科研成果有了,但怎么让农民受益?怎么服务于地方经济?钱春荣常常会考虑到这些问题。

有一次,她到黑龙江省巴彦县讲课后,遇上了当地的农民企业家孙立娟。

孙立娟在巴彦县兴隆镇中兴村创办了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以发展东北特色农产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孙立娟遇到了难题,就是不同批次加工出来的大碴粥口感味道不一样。于是她向钱春荣说了自己的苦恼,钱春荣爽快地答应帮她解决问题。

钱春荣详细了解了企业的原料来源,得知这些不同批次的原料来自不同的供货方,不清楚是什么品种。钱春荣于是细致地给孙立娟分析了不同玉米品种的营养特性、蒸煮食味特点,提出要保证产品的质量,首先要保证品种的一致性。经过研究,钱春荣为该公司量身定制了2款大碴粥专用玉米品种钱玉568和“长发妹”。钱玉568是钱春荣与团队成员历时十余年培育出的一款高蛋白机收籽粒玉米品种,蛋白质含量达12%,比普通玉米品种高4个百分点,收获时籽粒含水量25%以下。“长发妹”是一款粒须产量双高品种,平均亩产达750公斤,玉米须产量是普通玉米品种的3—5倍,玉米须中黄酮含量可达7%,是普通玉米品种的3倍,适合于药食同源产品加工。

针对这两个加工专用型玉米品种,钱春荣配套了标准化栽培技术,并指导企业与农户合作,形成了专用品种定单生产,从品种源头、栽培过程、加工品质等方面彻底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不同批次口感不一致的难题。在这个基础上,她还帮助孙立娟研发了药食同源新产品“龙须粥”,丰富了企业产品类型。目前该企业与深圳慢性病研究会合作,将“小园玉米”龙须粥作为药食同源的食品推广到糖尿病干预中心和健康服务站。

钱春荣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助力孙立娟带领中兴村打造了巴彦“小园玉米”品牌。2021年“小园玉米”被遴选为全国“一乡一品”优质产品。每亩小园玉米通过企业加工,可以创造4万元产值,种植小园玉米的农户,每亩保底收入1800元。

秸秆再利用,科学保护生态环境 

2016年,钱春荣参加项目答辩。会上,一位评委向她提问:“你帮农民生产了那么多玉米,同时也产生那么多秸秆,这秸秆怎么处理呢?”就是这样一个与答辩项目毫不相关的问题,深深地触动了她。

此后,钱春荣深入田间地头,与种植户、养殖户交流,向专家、同行请教,经过无数次生产调研、田间试验,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终于打造出了玉米“一翻两免”秸秆全量还田轮耕技术模式。该技术入选黑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成为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关键技术,为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钱春荣(左)向农户示范种植技术 

▲钱春荣(中)走街串户推广技术 

为了让老百姓掌握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钱春荣利用农闲时间,走乡串户来到农户家,和农民唠家常,告诉他们“秸秆就是土地的‘粮食’,千万不能再烧秸秆了”,还给农民做示范,教农民具体操作技术。

为切实帮助贫困乡解决秸秆问题,钱春荣与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宏丰村、哈尔滨市呼兰区双合村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联手,指导村民进行秸秆还田,为村民引进直燃式生物质锅炉。 

应对疫情,直播间 “云”上传授农业技术 

在钱春荣看来,好的技术如果不能送到农民手上,不能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其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2020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年近五旬的钱春荣难住了。当时正值春耕备产期间,品种怎么选?准备工作怎么做?田间管理又如何开展?不仅是农户着急,钱春荣内心更是急切。

▲网络直播玉米栽培技术 

为了满足疫情下农民科技培训需求,钱春荣情急之下想到了借助短视频平台进行科普的办法。在这之前,她从没有使用过直播平台,也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了解,但是为了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把农户需要的技术送到他们身边,钱春荣每天都让团队年轻的同事教她怎么操作直播平台、如何录制视频、怎么发布。就这样一点点地学,最终,钱春荣学会了通过“快手”开通直播间,为农民进行直播。

通过直播,她在线上就农民关心关切的春耕整地、秸秆还田、免耕播种、品种选择、高效施肥等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每次直播观看人数少则几百,多则数千,农民朋友的问题可以说是五花八门,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她都一一解答。直播间回答不完的,就通过微信群进行解答,有的时候也通过微信视频的方式进行沟通。

为了能让农民朋友随时学习技术内容,她还特意地制作了一份浅显易懂的教学课件,通过直播间展示、短视频发布,或者直接通过微信发给农民朋友,让他们随时查阅,遇到问题也能够及时解决。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没机会走上第一线。不过,因为这场疫情,许多农业科研人员都变成了直播达人,用这种方式走在了服务三农的最前线。”钱春荣说。

我的根在这儿,离开黑土我恐怕难以生长 

在科研过程中,钱春荣团队也得到了中国农技推广中心和黑龙江省科协的大力支持。她表示:“前不久,黑龙江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在黑龙江省科协的组织领导下成立,我很荣幸地担任了协会的秘书长。协会的建立可以使更多的女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接更多的农民及种粮大户,使更多实用技术能够落地。”

有人曾问钱春荣,有了这么多荣誉和成果,为什么不想换个更好的平台?“谁都想拥有更好的生活,但每个人对‘好’的定义是不同的。”钱春荣说,“这是片神奇的黑土地,我的根在这儿,离开黑土我恐怕难以生长。这里养育着数不清的作物,蕴藏着创新发展的科学基因。我有责任和义务把前辈们传授的经验,以及自己的所想、所知、所得传承下去。”

(来源:北京科技报-科普中央厨房)

2022年12月20日